《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
[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著
(相关资料图)
张红军 译
2023年8月出版
ISBN:978-7-100-22190-0
【内容简介】
虚无主义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摆脱虚无主义?
尼采宣称是“上帝之死”和人的衰弱导致“虚无主义就站在门口”。因此,只有加强人的意志,把人改造成“超人”才能摆脱虚无主义。吉莱斯皮则认为,尼采误解了虚无主义,并误导了后来关于虚无主义的几乎所有思想。所以,本书沿着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发展路径,追根探源,直至揭示出一个与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虚无主义起源和意义。
本书指出,解决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不在于肯定意志,而在于少一些意愿。
【作者简介】
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Michael Allen Gillespie, 1951—),美国杜克大学著名政治学和哲学教授,著有《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历史的根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尼采最后的教义》等作品。
目 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笛卡尔与骗子上帝
第二章笛卡尔与“绝对之我”的起源
第三章费希特与“本体之我”的暗夜
第四章恶魔式存在的现身:浪漫主义与虚无主义
第五章被释放的恶魔:俄国虚无主义和普罗米修斯式存在的追求
第六章从恶魔式存在到狄奥尼索斯式存在
第七章狄奥尼索斯和虚无主义的胜利
结语
著作简称列表
索引
译后记
上滑查看更多
精彩书摘
这是一个关于尼采及其之前的虚无主义的故事。
接近19世纪终了的时候,尼采宣称“虚无主义就站在门口”而且问道:“这个所有客人中最神秘的客人是怎么到来的?”尼采相信,他已经从“上帝死了”这一事实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这些生活于尼采阴影中的人,鲜有例外地都已经把关于虚无主义的这种解释作为定义接受了。
但是,这个答案触及虚无主义的本质了吗?抓住它的真正含义了吗?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尼采的答案并没有触及虚无主义的本质,也没有抓住虚无主义的真正含义,虚无主义有一个与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起源和意义。
根据尼采,虚无主义是下述事实的结果:上帝和所有终极真理、标准都变得不可相信了。最高价值贬黜了自身。对真理的追求最终显示,并不存在明确的真理。这样,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就依赖于对上帝之死的理解。尼采说道,上帝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人已经变得太虚弱,无法再支撑上帝,无法创造和再造上帝或真理,而它们对于在既有秩序中保持信仰是绝对必要的。在尼采的隐喻式语言中,上帝死于对人的同情,死于对人的虚弱和无能的同情。“两千年了,”尼采注意到,“却没有新的神灵。”与来自古老世界诸神的充沛生命力截然不同,人的这种衰弱预示着人的创造能力急剧下降,意味着意志的根本性衰减。这种始于苏格拉底和基督教的衰落,就是上帝持续死亡的过程,只不过现在变得更加明显罢了。这一后果是不祥的。
根据尼采所言,上帝的死亡导致了一个任何事情都被允许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纪发生的那些残酷的战争和极权主义实验,是如此准确地验证了尼采的预知,以至于我们会把他关于虚无主义的起源与意义的解释当作正确的结论来接受。
对于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我们的反应要更犹豫一些。如果虚无主义是把人缩小的结果,那么克服虚无主义就需要把人放大。换句话说,人必须成为超人。这种解决方案因为它与纳粹的联系而被广泛怀疑,但即使剥离雅利安超人的形象,这种方案仍然会冒犯我们的民主情感。不过,尼采这种方案的吸引力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大的,许多民主思想家都尝试着用一种更具平等主义和社群主义特征的超级人性理论来调和他的超人理论。另外一些思想家用差异观念替换了尼采的等级观念,把他的垂直等级秩序改造成水平的、有关他性的无序。还有一些思想家尝试把超人解释为不断挣脱自然、语言或被其他人绑缚在他身上的锁链的人,以此使超人教义转换为有关解放的学说。以这些方式解读尼采的理由是明显的,但不明显的是,这些解读方式怎么能够轻易与尼采的不平等主义脱钩,与他所预言的“巨大的恐怖逻辑”脱钩。即使这些努力想要发现一个更为民主的尼采,它们也并未质疑他关于虚无主义的起源与意义的观点。一提到对虚无主义的理解,我们几乎都是尼采式的。
要理解为什么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观点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考察虚无主义的起源。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尼采的虚无主义实际上是对最初被理解的虚无主义概念的反转,而他用以解决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案,事实上只是更加深陷于虚无主义问题之中。与尼采的解释相反,虚无主义并非上帝之死的结果,而是另一个不同的上帝诞生或再生的结果,这个全能意志的上帝,怀疑所有的理性和自然,因而推翻了所有关于真理与正义、善与恶的终极标准。关于这个上帝的观念在 14 世纪成为主流,它粉碎了哲学和神学在中世纪的联合,把人投掷到一种全新的思维与存在方式中——一种与古代方式(via antiqua)根本相左的现代方式(via moderna)。这种新方式反过来为作为人的自我主宰领域的现代性奠基。虚无主义因此可以在现代性的基础中找到它的根源,尽管它只是作为这个开端所经历的一系列转换的结果而浮现出来。
本书就是对这些转换的考察,对虚无主义发生于其中的迂回曲折的人类思想进程的考察。正是在这个关于思想道路的故事中,中世纪后期一个关于全能上帝的概念激发和形成了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的新观念,这种观念把优先权赋予意志而非理性,赋予自由而非必然性和秩序。它开始于笛卡尔作为意愿的思想(thinking as willing)的观念,通过费希特“绝对之我”(the absolute I)的观念,在19 世纪予以明确表达的虚无主义中达到顶峰。
(节选编辑自《尼采之前的虚无主义》“导论”,注释从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