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粮田,端稳饭碗,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粮食产量68653万吨,比2021年增长368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的2700多万亩水稻田中,机收率达93%,按照平均机收损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理论上每年可增加粮食约1亿公斤。
农业现代化发展如何依托科技现代化发展?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如何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近日,人民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料图)
看问题——
应用农业“高科技” 首先要先建设高标准农田
“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如今,广东农业科技应用百花齐放。”罗锡文认为,智慧农业系统、“湾区种质数字港”、无人农场的应用……虽然这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十年来,广东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88个。“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规模化生产才能产生效益。”罗锡文以水稻生产为例,南方田块小、不规则、泥底层不平,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很难出效果。罗锡文建议,推广农业高科技,首先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连片种植的规模,加强集约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地正在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罗锡文表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既要面向产业园,还要面向有想法、有意愿的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要对他们加强科普培训,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看成果——
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
2022年11月,在广州增城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无人农场,两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和一台无人驾驶运粮车正沿规划好的导航路径在金黄色的丰收稻田中协同作业。
广州市增城区无人农场,多台无人驾驶农机正在协同作业。受访者供图
77岁的罗锡文站在田边,看着一台台没有驾驶员的农机穿梭在田间,对身旁的学生说,要争取更多收获机向一台运粮车卸粮,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农机的收获效率。
自2004年起,罗锡文就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的研究,可满足旱地和水田作物耕整、种植、植保和收获等环节精准作业需求。“基于北斗的精确导航技术,可以增产2%-3%,施肥量减少5%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0.5%-1.0%。同时,由于可以每天24 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也提升了经济效益。”罗锡文说。
2020年,罗锡文和他的团队在广州增城区创建了全球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目前,已在全国13个省已启动建设26个无人农场。“过去一个人一天只能割半亩地,而今天我们这个收获机一个小时可以割6亩地。”罗锡文说。
如今,罗锡文团队从水稻精量穴直播,到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无人飞机精准作业,再到农田精准平整等技术的应用,支持无人农场实现了五大功能,即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看愿景——
推进无人农场技术 让无人驾驶机器穿梭田间
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罗锡文在田间指导研究生。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农田里,你能看到的还在种地的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农民,等他们更老了,谁来种地?”罗锡文答——智能机械来种。1949年,我国平均粮食亩产量只有68.6公斤,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20公斤。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了更多的粮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显著成果。”罗锡文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罗锡文表示,在农业生产方面,也要同样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智慧平台监管和无人机监管技术的应用,以减少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华南农业大学根据水稻长势进行精准对靶施肥的结果表明,可以减少28%的施肥量。
“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这是这些年罗锡文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地?我们的无人农场技术去。”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农民在遮阳伞下的椅子上休息,远远看着田里的无人驾驶机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