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环比下降0.2%。上半年,CPI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7%。图为顾客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超市选购蔬菜。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晓涛
(相关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7%,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
具体看月度统计数据,CPI同比前高后低,1月份,受春节效应等因素影响,CPI同比上涨2.1%;2月份,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叠加春节错月等因素,同比涨幅回落至1.0%;3~6月份,国内消费市场供应充足,国际能源价格有所回落,CPI同比涨势逐步回落,6月份转为持平,涨幅连续处于1%以下的低位,而2~6月份的环比涨幅连续处于0以下。
从数据来看,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国内物价涨幅显然有所回落,但总体运行仍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CPI低位运行
今年上半年,全国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7%,总体呈小幅上涨。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影响CPI上涨约0.45个百分点。受国际能源价格下行影响,国内能源价格持续回落,上半年同比平均下降3.5%,影响CPI下降约0.28个百分点。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基本稳定。
由于今年上半年的CPI几乎同比持平,PPI同比下降3.1%,一些人开始担心通货紧缩将至。所谓“通货紧缩”,是指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紧跟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对此,7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付凌晖直言,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尽管目前价格处于阶段性低位,但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相关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不符合通货紧缩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服务需求持续恢复,上半年服务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出行需求较旺,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20.2%、5.0%、8.6%和7.1%。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许多人都亲身感受到了文化旅游市场的火爆。
从春节到五一、端午,人们出游消费的意愿强烈,各地景区、文博单位及交通、餐饮、住宿在承受不断加大的接待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行业效益的快速增长。以电影市场为例,据国家电影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超262亿元,同比增长52.91%,国内电影市场正在强劲复苏。
文旅消费市场的复苏,也让许多城市彻底摆脱了三年疫情所造成的冷清。以古都南京为例,今年端午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470.3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5%;实现旅游总收入68.82亿元,同比增长132.6%。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南京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现3568.6亿元,同比增长10.0%,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2.7%。其中,住宿、餐饮等门类增长较快。
文旅消费市场率先复苏,不仅提振了市场人气,更增强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CPI缘何持续低位运行
今年以来,CPI持续低位运行,这是国际国内不同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一局面具有阶段性。
一方面,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生产与需求之间恢复的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CPI处于低位运行。众所周知,基于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国内市场的商品供给快速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需求,因过去三年疫情对许多企业和个人的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因此市场需求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所言,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但需求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恢复仍显滞后。
另一方面,在我国构成CPI的商品和服务中,食品价格指数占比较高。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等食品价格涨幅较高,使得今年价格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7%。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2.5%,食品价格上涨2.9%。
今年上半年,从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看,国内市场供求保持总体平稳。上半年,核心CPI同比上涨0.7%,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付凌晖认为,当前CPI涨幅总体低位运行,核心CPI涨幅也处于较低水平,是受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低迷、国内需求仍显不足,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总的来看是阶段性的。
对于生产领域价格下降,付凌晖分析,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对我国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此外,部分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仍显不足,钢铁、建材等行业国内产能充足,而市场需求仍在恢复,导致相关价格下降。
确实,PPI同比下降,除了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降及高基数效应的持续拉低因素之外,也反映出地产和建筑整个产业链条的动能仍然偏弱的现实。
消费修复提升势在必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是3%左右。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下,面对生产供给端的快速恢复,市场需求端亟待实现与供给相吻合的需求增长,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显然,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消费功不可没。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同比增长8.2%左右,投资增长3.8%,出口增长3.7%,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重要性毋庸置疑。
从上半年的市场表现看,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虽回升明显,但商品类消费表现仍较为疲弱,特别是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需求仍偏弱。从耐用消费品需求较弱,到旅游收入没有出现同步上涨,都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仍有待提升。目前,居民消费依然比较审慎,仍然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普通工薪阶层中的许多人明显开始倾向增加防御性储蓄、减少消费,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消费修复、消费提升势在必行。
商务部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目前,已成功举办迎春消费季、全国消费促进月、绿色消费季、国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进入7月份,相关部委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的政策文件:
——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有效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助力消费恢复和扩大。
消费信心的持续恢复,依赖于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和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因此,恢复消费信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打好政策“组合拳”。
毫无疑问,只要市场需求稳步扩大,生产供给逐步增加,供求两者的关系就有望总体稳定,从而实现CPI在总体上保持温和上涨。
最后,鉴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即便CPI持续低位运行,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输入性通胀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给保供稳价工作所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充分做好防范准备工作。